一般說到台東池上,應該都會想到悟饕池上飯包
雖然現在的悟饕池上飯包,在全省各地都吃的到
但是說到原鄉原味,我還是覺得在地的最對味~
每次我們經台東時,都會到這家吃飯兼休息~
依悟饕官網上的介紹:「池上飯包的歷史,要從昭和十五年,李家阿嬤陳雲女士的蕃薯餅說起,至今已七十多年了。飯包的創始是花東鐵路由花蓮至台東約需8小時,到站旅客都饑腸轆轆,卻沒有東西可吃,而當時先輩在車站前賣蕃薯餅服務旅客。後來為體諒出外人的辛苦,開始製作飯包在月台叫賣。
古早的「池上飯包」是用曾經進貢日皇的池上米,炊製成米飯,再以手工捏製成三角形飯團,放在竹葉上。其上舖放卜肉、黃菜頭、烤肉乾、豬肝、瘦肉片、一小塊蛋餅及當地大坡池所捕獲的小蝦和麵粉油炸成的蝦仔炸(炸蝦餅)及梅子以幫助開胃。包裝後將其以油麻繩繫牢,頗受旅客青睞。
池上飯包隨著時代的演變,早期的飯包,後來也放入燒肉、卜肉或以古法製作的醬菜,並以木盒裝妥。早期因為沒有盒子,所以當時並不稱為便當,而叫「飯包」。因為不是馬上就要吃,為了保鮮,飯菜都要做得乾一些,以維持鮮度及口感。這就是「飯包」的特色!
民國八十九年,集山機構將六十年老店池上飯包,導入新的經營團隊,重新命名為「悟饕池上飯包」。民國九十一年,「悟饕池上飯包」與「池上鄉公所」及當地士紳捐助早期農家器具而成立「池上飯包博物館」。民國九十八年,將原來的「池上飯包博物館」從靜態式展覽飯包歷史及農家文具,改造成互動體驗式,將飯包歷程以模擬早期實景呈現給遊客,體現古早味與一些即將消失的早期文化,並重新命名為「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整個感覺就像在車站月台~
池上飯包的發展起點是由月台上叫賣飯包開始,所以在悟饕在民國98年由收藏家手中買了編號DR2062與DR2066的窄軌火車設立在入口處,重現當時叫賣飯包的場景。
小朋友們先在車箱內找尋位置坐定,
偶爾探出車窗外,真的感覺像在坐火車呢~
進入悟饕室內,右側是飯包點餐處
中間是小賣場
左側是室內用餐區
各式飯包用照片及數字標示在點餐區
也可以用號碼點餐喲~
小賣區多為販售池上米及一些農產品
我們點了飯包後,就到火車上用餐了
湯品要到室內用餐區那大湯鍋裝
招牌飯包和排骨飯包
竹片飯包外盒的紙包裝上印製著悟饕飯包的簡介~
包裝紙背面還告訴人池上飯包的好吃祕訣呢~
在室外,月台上有擺放許願竹片、印章等
竹片可以蓋章,可以寫字,再用附送的繩子綁在上方~
一堆許願竹片掛著
下次可以來找找看自己寫的被堆在哪了
不過,店家好像一段時間會固定清理喲o(∩_∩)o
女兒背著悟饕池上飯包的木框,假裝在月台上賣飯包~
月台上布置的也很復古呢o(∩_∩)o
我的許願竹片在其中喲~
悟饕池上飯包/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地 址:台東縣池上鄉忠孝路259號
營業時間:08:00-21:00
電 話:089-862326
台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