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6日(星期六)上午參加了一場親子講座,主題是「有個性的腦子如何用後天馴服」,

是由中華民國兒童教保聯合總會承辦,主要目的為教導家長如何將「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0-6歲嬰幼兒發展手冊」為主軸,將其內容具體落實於平日親子教育中。

王老師的著作有:「都是腦子惹的禍」、「兒童心理魔書」、「人格十四心座」、「學習大革命腦子與學習-30堂孩子的關鍵學習課」、「對症有方的學習法則:不同的腦子有不同的學習方法」等腦神經訓練及心理學類別之書籍十餘本。(嗯~~王老師現場講的不錯,讓人意猶未竟,我會想看她的著作呢。)

 

 

講座一開始,王老師就用「人,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來做為開頭,隨著主題的深入,展開孩童腦神經元的運作及後天教養等話題。


 

原來,在生命的初始,我們腦中的杏仁體是出生時即完全成熟的。

(依據網路維基百科解釋:杏仁體(Amygdaloid body)是基底核的一部分,位於側腦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馬旁回溝的深面,與尾狀核的末端相連。杏仁體是邊緣系統的皮質下中樞,有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的功能。)

淺白點的解釋是,杏仁體是吸收外在情感的記憶。

 

王老師並以1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菲德烈二世的實驗做進一步地解說杏仁體對生活運作的影響。 

 

菲德烈二世,是羅馬帝國同時也是南義大利的統治者,他很聰明且精通多國語言。

 

因此,他想到,是不是所有的人,一出生腦中就有著錄音帶,播放各國語言呢? 

 

例如:父母親是中國人,他們所生下的孩子,理所當然就是說中文;如果父母親是阿拉伯人,那孩子也一定說的是阿拉伯話囉? 

 

他認為每個人的體內,在一生下來之後,就好像裝載著預先錄好語言錄音帶的播音系統,只要時機成熟,開啟開關,孩子口中自然就會滔滔地湧出他天生註定所該講的語言。

 

於是,他召集了一個語言研究小組,把全國的新生兒集中起來,請保姆與護士們照護這些新生兒所有生理的需求,但不准這些保姆和護士們,跟這群剛出生的小嬰兒唱歌、說話,或是給予任何肢體語言的暗示。

 

然後滿懷希望地,等待這些新生兒開口說出第一句話,看看他們是不是如預期的,來自哪個國家的父母親所生下的孩子,自然就會說那個國家的語言。 

 

可是,事實卻殘酷的令人難以面對。這一群新生兒,在來不及發出生命中的第一句話以前,就陸續夭折了;史上第一次有史實紀錄的語言實驗,卻成了發現新生兒的情緒發展,與照料者間關係親密否,有著極重要且不可分割的研究成果。 

 

主因是在我們生活環境中,反覆出現的語音,會強化我們腦內那些特殊語音系統的腦神經元網路的連結;至於那些腦子沒有機會聽過的特殊語音,在長期得不到刺激與強化的情況下,終究沒有辦法建立、架構起來。直到我們腦內慢慢地建立起生活環境中最常運用的語言系統後,同時也將慢慢喪失可以精確分辨其餘五千多種不同語音的能力。 

 

腦內日以繼夜加工建立的語音系統,不但能判別每個字音微細的差異,而且有辦法解讀語調裡所含帶的情感,以及輕快、沈穩、緩急等不同的節奏。即使只有3個月大的嬰兒,也能藉由解讀說話者的臉部表情、語氣、語調,來瞭解對方所要傳遞的情感,猜出他所談的內容。難怪,菲德烈二世語言實驗裡的新生兒,最後都因情感枯竭,而迫不及待地與冷漠無情的世界告別。 

 

王老師也提到,教養孩子的二大黃金期也不容錯過。

 

一是0-3歲,是情感的黃金期;

 

二是2-4歲,是教導邏輯的黃金期。

 

2-4歲時,也正好是孩子唸托兒所的階段,可藉由遊戲來辯識歸類、歸納等等邏輯性的來擴散性思考。

 

 

在本次講座中,王老師也以互動式的問答及小遊戲來教導家長,也引導出教養孩子不能走捷徑,尤其是別用鬼神故事之類的去嚇孩子,這可能會教養出膽小的孩子。



 

王老師提到是生孩子後,父母才變聰明的。

 

沒錯,父母要有知識,才能引導孩子,教養孩子。

 

 

看到孩子的「好」要馬上回饋,看到「不好」要當場糾正。

 

不止是父母,是整個家庭的成員對孩子的管教要準則一致。

 

 

因為王老師想帶給家長更多的回饋,但是時間是無情的,短短3小時過去了,議題才講不到1/3,真的好可惜……時間不夠啦= =

 

希望相關單位可以多多舉辦類似的活動,真的是受益良多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